【湖南日報】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發布時間:2023-06-29 責任編輯:黃清迎  來源:湖南日報 

核心提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彙點,要把握好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最佳結合點,讓高等教育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引領作用。

黃清迎 徐遠超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坐标尺。黨的二十大報告将“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标,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深入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原因、本質特征、主要趨勢,對于準确把握新時代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背景、比較優勢,科學确定我國教育的戰略目标、戰略重點、戰略任務、戰略定力、戰略進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标志。中國近現代教育的滞後,是國家和民族落後的重要因素。20世紀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變革的先行。今天,中國教育已經進入世界先進的現代教育國家行列,不僅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衆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出堅實一步。“十三五”時期,高等院校承擔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和重點科研任務,承建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産出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标志性成果……高等教育事業成為強國富民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據有關權威機構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

過去幾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為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起豐富的經驗。但我國高等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方面的現實挑戰和發展掣肘。從發展導向來看,受過度關注辦學要素投入等影響,緻使我國高校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從發展布局來看,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現象;從發展方式來看,受大學與政府之間行政化關系的曆史慣性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高校治理模式,緻使高等教育在入學機會、資源分配、成果覆蓋等方面均未完全實現共建共享。

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性體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的“升級版”。以問題為導向,保證我國發展高等教育既強調發展理念的系統性,更須凸顯發展目标的共享性和發展方式的差異性,始終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樹立高等教育系統發展的科學理念。堅持系統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内生需求,是确保高等教育發展全面性、整體性、協調性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治理結構。大學本質上是學術機構,既要堅守學術本位,強化學術權力對學術事務的決策權和資源配置權;更須健全和完善黨全面領導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制,确保黨的領導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域覆蓋,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着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另一方面,以系統思維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立足人才成長規律,從培養目标、過程、結果構建大中小學的教育銜接體系;借鑒國外産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成功案例,立足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功能,構建産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系統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構建政府、高校、社會的立體評價體系和“管辦評”相對分離又有機統一的制度體系等。美國在創新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主要是通過高等教育機構或專業性協會所組成的自願性民間組織對院校和專業兩方面進行認證、評估,以此促進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逐步提高辦學質量。這一典型做法對深化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深刻啟示。

彰顯高等教育共享發展的價值目标。共享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倫理追求與價值目标,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根本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衆對‘上好學’的需要。”一方面,高等教育發展應體現普惠性與公平性。在數量上,根據區域人口基數穩步提高屬地高校對本地生源的承載力,滿足在“家門口上大學”的需求;在質量上,加快建設各層各類的一流大學,滿足人民群衆“上好大學”和“上合适大學”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發展應當體現多元性、多樣性。應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創新高校辦學方式,建立健全全面、多樣和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搭建起高等教育服務全民學習的“立交橋”,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高校多元主體共建,不斷滿足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湖南省在加快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可大力推動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地緣相近的知名高校初步實現學分互認、課程互選、場地互享、教師互聘、學生互訪等,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開放共享,能極大促進湖南省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探索高等教育差異化發展的實踐方略。差異化發展是破解我國高等教育“同質化”“趨同化”等突出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以“中國特色”引領我國高等教育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一方面,高校應當采取分類化、差異化的發展方式,緊密結合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堅持目标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各安其位、各展所長、特色發展、錯位競争,從整體上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如“雙一流”大學應當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需求等,遵循“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原則,采取“多元評價”和“分類特色發展”方式,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抓手促進一流大學的發展;地方普通院校和高職院校應當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标,積極參與創新鍊、産業鍊、價值鍊構建,着力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應當采取精準化、個性化的育人方式,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構建精準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層次培養與分類招生的體制機制、符合市場需求的學習評價機制、市場人才需求的動态調整機制、課程體系與課程内容靈活實用的融合機制、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機制等,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性轉變。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共産黨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曆程及經驗啟示研究”(21A01)階段性成果】

來源:湖南日報 2023.06.29

鍊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3-06/29/content_1636682.htm?div=-1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