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理論·文化·實踐:中國共産黨堅持胸懷天下的三重維度

發布時間:2023-06-19 責任編輯:吳國龍  來源: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胸懷天下”是其中之一。堅持胸懷天下,也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積累的十大曆史經驗之一。這一立場觀點、價值取向,緻力于回答和解決“建設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它是我們黨堅持問題導向,回答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的最新表達。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從理論自覺、文化自覺和實踐自覺三個維度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對于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胸懷天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理論自覺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在馬克思的青年時期,他便立志于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以“天下為己任”。1835年,17歲的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正是這種崇高的職業理想讓馬克思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引下,不斷思考和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人類社會開始從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生産力的巨大提升,深刻改變了人類曆史的走向。馬克思和恩格斯敏銳的捕捉到世界曆史的發展潮流,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一文中預見性的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産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曆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曆史。”今天,人類的曆史早就成為世界曆史,各個民族、各個國家越來越緊密聯系在一起,越發休戚與共、唇亡齒寒。

沒有堅持胸懷天下的理論高度,就無法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盡管誕生在一個半世紀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被曆史和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理論,在當今時代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産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

堅持胸懷天下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

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人民基于各自曆史、文化和生産、生活需要,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和千姿百态的多樣化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國文化尊重并認同文化的多樣性,文明的多形态。孟子講“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從哲學上塑造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在尊重和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協和萬邦”,這就為堅持胸懷天下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中國古人的天下觀,是以文明為基礎的。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說,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國家,它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任何有關中國的問題。《論語·子罕》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華夷之辨上,孔子堅持以文化作為評判的标準,而非以地域、民族等。韓愈《原道》講:“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我們對文明的開放、包容态度,中國人的天下觀,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文明情懷。

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征程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實踐自覺

以鴉片戰争為界限,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中華民族被無情地蒙上了肮髒、落後的陰影,甚至一度面臨亡國滅種。

“曆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近代慘痛的曆史記憶,給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留下了深刻教訓,同時也啟迪我們重新思考人類文明的發展路徑。經曆改革開放,特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提升,有些西方學者和國家,對中國的崛起充滿着擔憂,認為中國“國強必霸”。但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踐的曆程恰恰證明,中國的崛起決不是走“零和博弈”的老路,而是靠着十幾億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得來的,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與世界勤勞努力的各國人民一起拼搏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産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要“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曆程的實踐自覺,彰顯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國際擔當與世界情懷。

(作者:吳國龍,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師,曆史學博士。)

[ 責編:邱曉琴 ]

來源:光明網2023.06.19

鍊接:https://share.gmw.cn/difang/hn/2023-06/19/content_36640007.htm

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