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場推進會發言摘登
發布時間:2018-01-22 責任編輯:王思乂 來源:中國教育報
把思政課納入“雙一流”建設重點任務(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上海大學把思政課作為人才培養核心課程,納入“雙一流”建設重點任務,從課程内容、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課建設成深受學生歡迎的熱門課程。
彙聚多學科育人資源,增強思政課堂理論說服力。一是開展集體備課,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上海大學制度化推進集體備課會,校領導全程參與,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專業教師共同讨論,“備理論”“備學生”“備熱點”“備方法”,遵循教學規律,貼近學生特點,使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有計劃、分專題地進入課堂,根植于大學生思想深處。二是深入研究教材,發揮馬工程統編教材優勢。積極建設立體化教材體系,基于大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思路,參與編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南》《高校思政課教師學養讀本》,着力解決高校思政課與中學政治課在教學内容上的銜接,幫助教師把教學重點難點講深講透。三是打造品牌,建設好“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邀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組建跨學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體化師資團隊,在全市率先推出“大國方略”思政課選修課,第一時間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打造多元化師資團隊,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一是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構建“立交橋”式培養體系。充分運用上海市示範馬院、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峰學科等平台資源,以“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請全國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打造“上海大學思政課教學論壇”等品牌項目,讓教師不出校門就能和全國的名師大家交流互動;另一方面選派骨幹教師外出進修培訓,構建生态式隊伍培養體系。二是首創“項鍊模式”,彙聚各條戰線優秀人物走進思政課堂。學校自2006年開始探索“項鍊模式”,在思政課堂引入名師大家、黨政領導、企業高管等各條戰線精英人物,構建了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思政課教學人才體系。三是依托同城平台,實現全市優師資源共享。自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學試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城平台計劃”,專門設立招生名額,邀請全市高校知名專家、教師來校擔任兼職博導、碩導,組建聯合導師團隊,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培養水平。
推出多樣化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堂實效性。一是課堂始終回應大學生現實疑惑。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深化“問題解析式”教學方法改革。在近8年的實踐中,上海大學共收集整理學生原始問題近10萬個,建立了多角度、多層面的課程教學問題庫,編撰出版《思考與解讀》《釋疑與解惑》《教學與實證》等系列教學研究成果。二是課堂始終注重話語體系轉化。連續舉辦7屆“上海大學思政論壇”、204期社科論壇,組織實施28期教學基本功培訓,幫助教師以話語創新“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增強理論回應時代問題的能力。三是課堂始終與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進行“微課程”教學改革,建立思政課“微課程”視頻庫,探索了基于問題解析的課堂課外、線上線下連接式教學模式,師生在“樂乎圈子”網絡論壇上發帖成千上萬,表達真情實感,通過課堂互動、随堂反饋、課後網絡互動等方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